胶质人生 |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
独角兽导读
《圣地二十五年手记》是张平教授的散文作品集。最初是《圣地八年手记》,后来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
结合在以色列长年生活经历和学术研究,《圣地手记》(简称)贡献了了解以色列及犹太人世界的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文化趣味的不二选择。
作品集分七个部分:人物记、风土记、政情记、战火记、问学记、智慧记、顿悟记。未来,将在“平行逻辑”公众号,陆续发表。集子还未出版,能抢先阅读者,不可谓不是一种福利。
胶 质 人 生
上面说过,不把金钱看成罪恶,这是犹太教跟基督教在现实生活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别。实际上这也是犹太教跟其它传统宗教的显著区别。你很难在任何追求超越境界的传统中找到一个叫做拉比以撒的贤人,把《旧约•申命记》里讲故事时描述的“将钱包起来,拿在手中”的动作诠释成“人手中总该有钱”的诫命,并且不厌其烦地解说与此相关的理财哲学:“人该把他的钱财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投资土地,三分之一投资商品,三分之一留在手中。”
这种差别使中古犹太教跟基督教形成一种奇怪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督徒执政,犹太人理财。犹太人帮基督徒赚了钱,却被基督徒看成堕落的标志;基督徒给犹太人提供发财的本钱,却被犹太人视为虚伪的化身。在波兰,贵族们富得肠肥脑满却无所事事,平民们穷得食不果腹却无以为业。本来富人的钱如果借给穷人去经营,双方都能得利,但因为大家都是基督徒,谁也不愿意沾手阿堵物,结果都去找犹太人居间运作。结果,犹太人虽然寄人篱下,受尽歧视,却因为这点信仰上的变通,轻易便积聚起巨大的财富。这种状况,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大家都不再把金钱看成罪恶,才出现根本的改观,难怪有人说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观念实际上是从犹太人的生活态度里发展出来的。
15世纪比利时安特卫普一名画家的作品:
《两个算钱的犹太人》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犹太人却由此落下一个“贪财”的罪名。这“恶名”如果不是故意诽谤的话,至少也是极大的误解。犹太人的信仰里固然不讨厌金钱,但如果说他们嗜财如命,则是完全不了解犹太教的基本思维方式。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拉比西缅的故事:
拉比西缅(延展阅读:神秘之光——拉比西缅·本·约海伊)是公元二世纪拉比犹太教中的一位怪才。他是一位坐而论道的学者,却又拥有一种神秘的通神的本领,因此后起的犹太神秘主义把他看成是鼻祖。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贤哲,家里却贫无立锥之地。据说某年逾越节前夕,拉比西缅跟拉比海亚在经堂念书,突然听见外面街上脚步杂乱,纷纷攘攘。拉比西缅问拉比海亚发生了何事,海亚说:“要过节了,有钱的都在忙着置办节货,没钱的都在忙着找雇主要工钱过节。”西缅听了,说:“那么我也去找我的雇主吧,他会给我钱的。”西缅每天除了念经,并无工作,所以他说的雇主便是上帝。他来到太巴列附近的一座山洞祈祷,没过一会儿,洞壁上便伸出一只手来,在西缅的手里放下一颗硕大无比的宝珠。
西缅拿了这颗宝珠,去找当时的犹太公会领袖拉比犹大•哈—纳西。这位领导犹太教完成了枢纽经典《密释经》编篡工作的大圣人同时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他见了这颗珠子,立刻说:“你从哪里弄来这么个无价之宝?这样吧,你先拿三个第纳尔去过节,节后我们再拍卖这颗珠子,等人给你个好价钱。”
拉比西缅拿着拉比犹大给他的钱,置办了节货,回到家中,却遭到太太劈头盖脸一顿骂:“西缅,你是小偷吗?你所有的财产加起来都不到一个第纳尔,哪里来的钱买这么多节货?”西缅讲了事情的原委,谁想太太更是不依不饶:“将来在天堂,你华盖上的宝珠会比你的同事们的少一颗,你愿意吗?”这场架一直吵到拉比犹大那里,连犹大本人也被西缅太太驳得无话可说。拉比西缅最终听从了太太的话,退回了所有置办的节货,交还了拉比犹大的贷款,回到洞中祈祷,并将那颗宝珠在天使伸出的手中放下。
贤哲们对此的解说是:一个给予钱财的人比一个收获钱财的人高尚,因为给予时,你的手在接受者的之上。
这个故事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犹太教贤哲们对钱财的平常心。拉比西缅不是个贪财求富的人,但他同时也不去鄙视钱财。当大众都在找钱花钱时,他也一样去替自己想办法。同样,拉比犹大不仅不认为拉比西缅的做法有辱斯文,反而积极从收入的角度替西缅出谋划策——节前人心不在生意上,此时急于出手宝珠一定吃亏,等到节后时间充裕,便可以从容寻找出价合理的买主。这样一种态度,跟中古基督教要求信徒们遵守“贫穷誓约”,不占有任何财物的做法显然天差地别。
不过,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故事的另一个主旨:金钱固然重要,但人生中存在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在西缅太太那里,那是一种值得用一生清贫来换回的荣耀和修为;在众贤哲那里,那是一种用付出而非获取的手法达到的超俗境界。无论是什么,这种超出金钱价值的东西会防止人们掉到钱眼里去,而拉比西缅也就得以坦然地把一切财物都退了回去。正如当初获取时无所顾忌一样,如今的退还也一样无所遗憾。
犹太传统中这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对待生活的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胶质人生”的思维方式。胶体与几乎任何物质都能“如胶似漆”,具有超强的粘合力和适应性,这是胶体与固体的区别;胶体又很难被其它物体完全同化,你就是把胶灌到沙子里去,胶体也不会就此消失,这是胶体跟液体的不同。这种既能在几乎任何环境中水乳交融,又能完整保持自身独特性而不被同化的特征,便是犹太式处世思维的“胶质人生”,也是犹太民族的生存状态的明显标志。
犹太人与金钱的关系是过去西方反犹主义漫画的常见题材。
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如果你认定世界上只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物质,你就很难理解胶体那种亦固亦液,难以定论的形态。同样,如果你相信人对金钱的态度只能有安贫乐道和嗜财如命两种的话,你也就无法理解犹太人对金钱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产生犹太人“贪财”的误解也就是必然的了。
张平 2011年1月30日 于特拉维夫
文内配图仅展现摄影艺术,与本文内容无关
献给2020年新冠肺炎疫灾中的所有受难者
2/ 商业文明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灾难意识——从大洪水神话谈起
和张平一起,探寻以色列文化
关注“平行逻辑”